导航菜单
网站标志
文章正文
“本色”委员董配永的土地情结
作者:管理员    发布于:2018-05-30 18:25:50    文字:【】【】【
摘要:“现在最想为不会说话、却默默养育着我们的土地做些事;想为8亿农民做些事。”

“现在最想为不会说话、却默默养育着我们的土地做些事;想为8亿农民做些事。”

“这是一个‘有意思’的人。”凡是第一次见到董配永的人都会这么觉得。

一身粗布衣衫,一捻飘飘长须,一脸明朗笑容,有人疑惑“这位是道士吧?”

这位看起来颇有些仙风道骨的人物,其实是一位企业家。作为华夏董氏兄弟集团执行董事长,他拥有百亿元资产,慈善捐款颇多,生活中却异常简朴。

◆董配永简介

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,致公党中央委员、致公党中央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副主任。生于1963年9月,河北滦县人,现为华夏董氏兄弟商贸集团董事局主席。先后荣获过4届“中华慈善奖”、“中国十大慈善企业”、“中国十大慈善家”、“全国五一劳动奖章”、全国“爱国拥军模范”、“致公党扶贫开发工作先进个人”等称号。

董配永(前右一)在自己的农场与农民一起晾麦子

除了出席正式活动,他穿着朴素,甚至略显寒酸。一件大衣不超过百元,一双皮鞋穿7年。他自己戏称“上街从来没遭过偷,更没遭过抢”。他经常会热情地邀请朋友吃饭,地点必定是家中。“大宴”开启,摆上桌的,是自家厨房做的清炒豆腐,凉拌花生米,自制熟牛肉……他的开场白是:“这可都是自家种的,有机全绿色产品……”他不喜欢喧嚣的城市,平时最常待的,就是自己的农场。在与员工合住的住宿楼里,没有电脑、电视,至少是上世纪80年代的一张床、一张桌、一个书柜就是他屋里的全部设施。


早晨4点起床,在农场里跑5公里,做100个俯卧撑。一边跑,看到哪里有别人扔的垃圾,总要随手捡起来,扔到垃圾收集点。看着田边种的各种庄稼,他如数家珍,还能详细说出品种;种地、施肥、除草、收割更是一把好手。不仅是他,连他的夫人、孩子每年的“必修课”之一都是在假期拿起镰刀,下地耕作。


白天除了劳动,就是拿个小凳,坐在田边院里,看书看报;夏天吃完西瓜,他会将西瓜子、瓜皮都收拾起来。说“这是喂猪的好东西。”想郑重地采访他的事迹,他就随便找地一坐,自然地把腿一盘,“咱们聊点重要的。”之后就大谈如何节约利用资源,如何去保护土地,怎样才叫健康生活,谈他的生态农庄现在收成怎样……或者叫着记者,沿着田埂走进田间,步行几公里去看鱼塘,去看散养的鸡鸭……熟悉他的人都知道,这就是他真实的生活状态。他认为原生态的生活才是正确的方式,好的生态环境才是最重要的东西。


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济天下。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后,董配永更觉得身上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。“现在最想为不会说话、却默默养育着我们的土地做些事;想为8亿农民做些事。”


根治土地:深耕“试验田”

在黑龙江省绥棱县,一块占地2万亩的天华农场颇受附近市县的注目。与许多地方不同,从2010年起,这里就开始逐步恢复传统农业的种植方式,农民只在地里施农家肥,不使用任何化肥、农药、除草剂,畜力人工铲趟也重新出现,隔一段时间,就有专人进行人工除草……到2013年,2万亩土地已全部施用农家肥种地,成为全省单体面积最大的有机种植基地。这个农场的出现,其实源于董配永对食品安全的担忧。当他看到曾经肥沃的土地因为过度使用化肥日益板结、贫瘠;农产品因为肆意使用农药、除草剂等残留毒素日益增多,从而影响营养甚至有损身体健康时,他忧心忡忡,决心做点什么。


“民以食为天。我要开辟一个农场当试验田,看看就用农家肥能不能在现代社会解决‘没有化肥种不了地,化肥少了打不出粮’的痼疾’。”为了让黑土地尝到久违了的农家肥味道,董配永几乎没有计较经济代价。


据天华农场总经理孙强介绍,董配永每年都要投入超过5000万元,无偿把天华农场的土地提供给农户耕种,并聘请农技人员对种植户进行培训;生产出的产品,农场以高出市场价的标准进行回收。唯一要求是种植户必须全部使用农家肥,不得使用化肥、农药、除草剂、生长素等任何化学制剂。几年下来,董配永的“试验”取得了很好的效果。


由于连续几年大量施用农家肥,当地的土壤重新变得肥沃起来,有机质含量提升;生产出的粮食产量并不低,与采用化肥的产量基本持平,有的还略高;过去农民们避之不及的牲畜粪便,在当地反而成了“香饽饽”,重新走出了一条种养结合、农牧互补,实现粮食高产稳产的路子;农民收入也不断提高,形成了一业带多业的产业链条。更让董配永觉得欣慰的是,周边50万亩流域的山山水水生态环境也开始好转。“明显感觉到地里的蚯蚓多了,水里的青蛙、鱼多了,屋檐下的燕窝多了,就连山上的兔子、刺猬、獾子等野生动物也经常见到了。前段时间,有摄影家慕名而来,竟拍摄到了鸳鸯戏水……”当地村民孙启发告诉记者。指着面前的一处水泡子,董配永颇为自豪,“春夏秋季来到农场,到处鸟语花香,虫吟蛙鸣,能充分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……”


不仅是在绥棱,董配永还在河北、海南、北京、新西兰、澳大利亚等地建起了以生产绿色有机食品为主的“董氏农庄”,自己加工面粉、大米、豆油、酱油、醋等,并饲养畜禽、鱼类等。既有理论上的探讨和思考,又有生产中的实践和尝试,董配永对黑土地保护有了充分的发言权。


几年间,董配永分别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、四次会议上提交了《关于担当历史责任,综合施策加强和黑土地保护的提案》《关于对耕地施用农家肥给予财政补贴的提案》,均被列为重点办理提案;2015年,他受邀参加了俞正声主席主持的“加强黑土地保护”双周协商座谈会,结合多年来从事绿色有机农业的切身体会,提出“保护黑土地的核心在于培肥地力,就是要扭转化肥独霸天下的局面,倡导恢复大量使用农家肥种地,让农肥当家作主。”他的发言得到了很多人的赞许。


2015年,董配永欣喜地发现,在多方呼吁下,特别是由于双周协商座谈会的影响,相关建议已经落地生根、开花结果。2015年、2016年,中央加大对黑土地保护的财政支持力度,中央财政特别安排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东北地区17个产粮大县开展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。


“黑土地保护意义重大,如今有了实质性项目和进展,这是农业之幸,农民之幸。”董配永振奋地说。“希望我的‘试验田’可以在这个过程中继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。”


关注环境:印钞机印不出一粒粮食

如果说土地是董配永心中特别惦念的地方,那么对于资源、环境,他更多的是尊重与珍惜。“环境毁了,就再也没了。全世界的印钞机都开动起来,谁能印出一滴淡水、一粒粮食?”“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,特别是我们国家,人口众多,资源太少。再不珍惜资源,勤俭节约,我们的子孙们吃啥喝啥?我们人类在地球上只有生存的权利,没有破坏、挥霍、浪费的权利。”这些观点,董配永总是抓住各种机会推广“灌输”。他不仅这么说,更是这样去做。甚至,在很多人看来,都到了严苛的程度。


董氏兄弟集团北京总部位于中国美术馆附近寸土寸金之地。走进大楼,却没有想象中金碧辉煌的样子。为了节约用电,楼里走廊中刻意少开灯,在墙壁上随时都可以看见类似“地球能满足人类的需要、但满足不了人类的贪婪”“人类善待自然,就是善待自己”……这样的教育警示之语。公用厕所更是这里颇具特色的设施。按照原本格局,公司总部几层楼的数十间办公室带有独立卫生间,耗费大量生活用水。2009年,董配永斥资将其拆除改造,在一个楼层建起了公用洗澡间、卫生间。为循环利用水资源,他还找人重新设计了下水管线,将用过的洗澡水引来冲刷厕所。公厕改造后,仅每年节约淡水就达20000多吨。


类似的细节,在集团内部比比皆是——为减少化学洗涤品用量、防止水源污染,集团自制环保肥皂、牙粉发给职工使用;食堂用麦麸子清洗餐具;每个公司要求做到垃圾分类投放;每到冬季,所有公司合署办公,节约大量燃煤……如今,员工都逐步有所改变,打印复印双面用纸、人走灯灭,节约用水……这些都成为他们自然而然的习惯。


2016年,董配永在其集团旗下设立了废旧物资回收公司,要求各公司都要把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作为制度化、常态化、效益化的要求。“修旧利废”是最基础的规范,“世界上原本没有什么是垃圾,只是放错地方的宝贝。”董配永说。


事实上,对于华夏董氏兄弟集团来说,矿山过去一直是主业之一。但在煤炭行业发展最为风光的那些年,董配永做了个令很多人瞠目的决定——不再扩大煤炭项目,并且加大投资改造矿山企业,要求所属企业节能减排。经过多年的巨额投入,目前董配永所拥有的马家沟矿、鑫发矿、久长矿等所产煤矸石、煤层气、矿井水全部回收利用,实现了零排放、零污染。


当时董配永的决定无疑影响了企业的即时盈利。几年后,国家三令五申清理整顿“两高行业”,大量矿产企业因环保不达标而关闭,很多人才称赞董配永的“英明”。但在董配永心里,他当时这么做的目的只是“减少对环境的破坏”。不仅对于自己的公司,董配永对环境保护的关注还不断向公众延伸、向社会拓展。


2010年9月,董配永出资在黑龙江省绥棱县启动“治理白色垃圾,保护美好家园”环保项目。全县聘用643人,形成了乡镇有执法中队、村有环保员、屯有保洁员的“三级环保网络”,11个乡镇都配备了垃圾自卸车、机动三轮车等环保专用车辆。几年下来,董配永无偿投入近千万元,但绥棱城乡再也看不见从前塑料膜遍地刮、塑料袋空中飞、农药瓶水上漂的现象了,乡村变得清新整洁。2012年,该项目还被评为第七届“中华慈善奖最具影响力项目”。


心倾慈善:“人要有感恩的心”

不仅是对他自己,对自己的家人他也要求严格。他不允许妻子女儿穿金戴银,儿子买一双100多元的球鞋会被他斥骂“太贵了”。在天华农场的住宿楼里,记者住进了假期里董配永女儿常住的屋子。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,地上是地板革。一张带蚊帐的床,因为是夏天,上面趴着许多黑色的小虫。晚上睡觉时,能听到许多虫子哗哗爬过地板的声音……


“我们不娇惯孩子。他们也从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特殊,除了买书,他们也没有什么零用钱。平时就自己坐公交车上下学。”董配永的夫人刘红兵说起孩子,难掩骄傲之情。“他们很懂事,知道尊敬长辈,有了好的东西知道分享给别人。配永虽然对他们要求很严格,但他们常和我说,爸爸其实很不容易。”


但就是这样对自己、对家人都“吝啬”到极致的企业家,对社会、对遇到困难的人却是非常慷慨义气。汶川地震后,他先后5次向灾区捐赠款物累计4600万元,并派出救援队伍赶赴灾区救援;西南五省干旱灾情发生后,他捐赠2000万元以及矿泉水、越野车和水车;玉树灾情发生后,他又向灾区捐赠1000万元人民币……


在家乡,2011年董配永投资2亿元设立了敬老基金,分别给父母出生地唐山滦县小河湾村、古冶区刘庄村60周岁以上老人按月发放敬老金。敬老金数额每月少则600元,最多达2500元。仅此一项,每月支出达200多万元。即使在近几年企业亏损运营、中高层管理者减发工资的情况下,敬老金发放从未间断过、减少过。


不仅如此,他的生态农场生产出来的产品也常常捐赠给学校、社会。几年间,董配永先后为华北电力大学、河北联合大学、武汉大学、河北唐山市7所大中小学校、黑龙江省绥棱县全体中小学师生,以及唐山市军分区、绥化市军分区和边防驻军捐赠了1360多吨价值4800万元的绿色有机食品,并把绿色健康的生活理念传递给他们。


“羔羊跪乳,乌鸦反哺,人更要有感恩的心。”提起自己坚持做慈善的原因,他觉得归结于父母和社会对他的影响。“父母当年忍饥挨饿时从粮袋底子舀出米来接济别人;唐山大地震后,13岁的我在天摇地动中痛失五位亲人,是解放军、各路救援队伍的无私驰援让我坚强面对,是困境中守望相助的乡亲给了我温暖……”


受父母的影响,董配永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人、鼓舞人、塑造人的作用感受颇深。2015年,他投资5600多万元,建了占地面积1.5万平方米、建筑面积5300多平方米的传统文化道德培养教育基地,开办了“菩提源公益讲学堂”。讲学堂常年设有少儿读经班、传统文化师资班,举办短期的国学夏令营、冬令营及传统文化论坛,无偿对集团职工及其家属和社会大众开放。目前,1500多名集团员工、2600多名青少年学生、3200多名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在这里接受过传统文化的洗礼。


此外,在通过“精准扶贫”,有效“消除贫困,改善民生,实现共同富裕”的号召下,近年来董配永又以企业为平台,先后投入3800多万元,通过优先安排贫困职工群众从事绿色有机种植、帮助贫困职工学习生产技能、保证贫困职工优先转岗再就业、设立“精准扶贫”基金等形式,多渠道帮助3840多名企业职工、社会群众摆脱贫困。


这些事例,只是董配永奉献社会的一部分。十多年来,他的各类捐赠数额仅有据可查的便超过6.6亿元。在2013年中国福布斯慈善排行榜上,他名列第44位。在唐山的小山村,绥棱县等董配永帮助过的地方,村民们看到董配永都会热情打招呼,真诚的笑容里写满了对他的感激。


4届“中华慈善奖”、“中国十大慈善企业”、“中国十大慈善家”、河北省“爱国拥军模范”、全国“爱国拥军模范”、“致公党扶贫开发工作先进个人”……这些荣誉与光环不断涌来,董配永却很淡然。“我觉得不管是一个企业家,还是全国政协委员,不力所能及地为社会做点什么,心里不安!”


参政议政:“这是一项神圣的使命”

2012年,董配永成为全国政协委员,“这是新的平台和责任,是一项神圣的使命。”当选之初,董配永如此定位自己的角色。几年间,他始终把关心国家大事,体察民情、倾听民意、反映民声作为重要职责,积极建言献策,努力履行好一个政协委员的职责。每年全国两会,董配永总是精心准备多份提案。他常到企业、农村走访,向同行咨询请教,为头脑中原本模糊的问题寻找答案,再凝重地写进提案和建议。


“我十分珍惜参政议政的宝贵机会。”在他看来,扶危济困只是一个企业家应尽的基本义务,要在更大范围、更深层次上造福百姓,就应深入思考一些关乎国家发展、民族未来的大事。围绕从源头搞好垃圾及废旧物资分类回收处理到治理白色污染;从保护黑土地,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到反对垃圾食品进校园;从加强种子繁育体系建设到提升对快递件包装物回收利用……件件事关百姓生计、生态环境,桩桩出自亲身调研、深入研究。


正是由于他的实践与“较真”,其中多个提案受到全国政协相关领导、中央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,助推了相关政策的实施与完善。他受邀参加了2次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,并做发言。通过参加双周协商座谈会,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这个平台在沟通思想、增进共识、协调关系、凝心聚力中的重要作用。“希望开展双周协商座谈会‘回头看’活动,跟踪问效,总结经验,推动工作,为做好本届5年工作总结做准备。”董配永建议。


“人民政协报也可以邀请参加过会议的广大政协委员,以亲历者的身份谈体会、谈感受、谈成果、谈建议,展示双周协商座谈会的成果,展示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风采。”他对记者表示,“希望让会议的成果更好地服务基层群众……”喜好读书的他,记得孙中山那条著名的遗教:“做人的最大事情,就是要知道怎样爱国。”心中有爱,肩上有责,脚下有行动。他时刻提醒着自己。

400 6886 159

Copyright © 2018 dsthnz.com All rights reserved 黑龙江董氏兄弟农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 黑ICP备17002445号-1
回到顶部